胡鐵花照片
小羊愛聽故事,最近也把台灣歷史故事聽爛了,我卻第一次聽到關於胡鐵花的事。
大家一定以為是楚留香裡面的胡鐵花,底下是關於胡鐵花的介紹:
胡適父親胡傳以詩才聞名於世,卻不甘於做個文人,去台灣做了台東知州,是個稱職的地方官員。中日甲午戰爭打響時,胡傳徵募兵勇、守衛台東,光緒皇帝割讓台灣的詔書擊碎了胡傳守衛台灣的夢想,但胡傳做了封建文人最大的反抗——抗旨拒將台灣割給日本。
文化大師胡適的父親本名胡傳,字鐵花,曾經中過秀才、當過知州。
胡傳最後的官職是台東知州,相當於現在的地市級市長。在清朝的台灣,這個官職不算小,但胡傳更聞名於世的是詩才。胡適曾謙遜自己不會寫詩,《嘗試集》那類白話詩也確不以文采見長。但胡適的父親胡傳是個不折不扣的詩人。他的詩奔馳、狂放而富有生氣——「仰視飛雲天外起,酒酣愁聽大風歌」,在萬馬齊喑的晚清,應該是踔厲飛揚的。然而,在胡適絢爛的文學冠冕上,我們找不到他父親胡傳的名字。
胡傳不甘心做個文人,他前往京師尋找報國機會,又懷揣一封介紹書,走了42天,到達冰天雪地的吉林,面見欽差大臣吳大澂,要求隨大清使節去解決中俄邊界糾紛。
吳大澂好奇地接納了這個少年。據說,吳大澂曾稱讚胡傳有治省之才,這也許是胡適的一家之言,但胡傳的確是個稱職的地方官。
當時台灣剛剛建省,在朝廷大臣心目中是個瘴癘蠻荒的苦地方。胡傳卻主動請纓,離開懷孕待產的妻子,來不及看一眼新生愛子,就踏上了茫茫海路。
胡傳到達台灣的時候,首任巡撫劉銘傳的改革已經人去政亡。東海危機烏雲般翻捲在上空,到處是不安謐的波濤。胡傳窮盡心血寫下了第一部《全台兵備志》。
胡傳走進台灣島的森林、山峽、海口,踏遍了鄭成功時代的城垛和荷蘭人留下的赤嵌城。「華嚴世界,任憑我,踏遍雲山千疊……」然而在王朝末日,這只是一個文人的夢想。
3年後,中日甲午戰爭打響,胡傳徵募兵勇、守衛台東,但胡傳的劍還未出鞘,就被光緒皇帝割讓台灣的詔書凍住了。
皇帝下旨:所有在台官員一律內渡,將台灣交給日本。胡傳拒絶奉旨,做了封建文人最大的反抗。胡傳四處奔走,募兵保台,又徒步行走到台南,衣衫襤褸,面見黑旗軍老將劉永福,以書生之身要求參戰。
胡傳病倒了,被劉永福護送回到廈門,幾天後死於時疫。那是日軍攻佔八卦山的第二天。作為《全台兵備志》的作者,胡傳應該是最知道八卦山對台南戰略意義的人。與其說胡傳死於時疫,不如說他死於台灣陷落的可怕命運。
據說,胡傳的家鄉流傳著他戰死沙場的傳奇,也許戰死是胡傳最美麗的神話。胡傳壯碩的身軀,停歇在南國的紅色土地上,彷彿是關於歷史和未來的無字之書。
胡適出生在1891年12月,他的父親憂憤死於廈門時,胡適應該只有3歲零幾個月。而胡適的母親,則是23歲的妙齡少婦。遙想嬌妻幼子倚門而望,胡傳眼中一定湧滿堅硬如冰的淚水。那是失意詩人的淚水,是喪失國土的官員的淚水,更是一個丈夫和父親的淚水。
胡適動筆寫下《文學改良芻議》的時候,一定想起了他的父親。當書生報國成為南柯一夢,文學就不得不站起來,拯救一個民族的生命力。這是一種倔強的堅韌,堅韌中也有淡淡的悲哀。
胡傳去世60多年後,他的兒子胡適終於第一次踏上了台灣。追尋父親的精魂。幾年後胡適驟然辭世。父子兩人的生命,都在台灣畫上了奇特的圓。這也許只是巧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